众所周知,语文是最庞杂、最缺少体系、最没有边际的一门学科。从小学到中学,除了课文是变化的以外,其教法、学法大体相同,知识和内容也存在着大量的重复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,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对怎样教好一节课,进行过探索和试验,并有一套一套的教学法总结推广。这种改革是必须的、有效的,但这些都属于局部的改进。要想使语文教改有成效,则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和改进,即应建立一个语文教学的立体网络。所谓立体网络,就是一个从小学、初中到高中的教学结构,它的内涵应该是:对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每一篇课文,应该传授哪些知识、适于训练何种能力、哪些地方作必要的反复等问题,做明确的要求和规范;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清楚,通过此课书,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,怎样得到;训练学生哪种能力,怎样训练;从哪个能力层级开始训练,最终达到什么目标等等。
这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细致周密的工作。它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,组织语文专家和教材编写者出面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,按照从易到难、从简到繁、由浅入深、由窄渐宽的规律,进行统一、全盘的规划设计,并在教材中予以细致的部署和提示。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网络进行教学,就会学有新意、有目的,教有范围、有方法,练有目标、有梯度;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就会得到改观。
我国目前尚无这样一个结构合理、目标明晰的语文教学网络,那么在呼吁它早日出台的同时,我想,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立足现实,根据所教教材和本校学生的特点,设计出每个年段、每学期、每单元、每课书、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,据此展开教学,以期达到“课课有新得,每课有长进”的目的。
笔者曾用两年时间,在我校原国家教委理科实验班做语文教改试验,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收效。试验在高一练听说能力。每周用一课时上“说话课”,内容包括介绍故乡、评论时事、答记者问、专题讨论、讲述作家生平事迹、讲解经典文章等。再辅以读书汇报会、每月新书介绍、背诵、朗读和辩论比赛等。语言上开始只要求说好普通话,然后逐步提高到即席演讲、规定时间、无口头语、少废话、节奏适当。经过全方位地训练,学生的听说、语言组织、随机应变等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,不少人练得伶牙俐齿,脱口成章。在1997年全国雷达杯天才少年技能竞赛中,该班两名学生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,当谈到获奖体会时他们说:“我们在演讲比赛中,占尽了优势。因为我们不怯场、无废话,语言简练、态度从容”;“这全得益于上一年语文课的‘口语’训练。”
高二着重训练文字表达能力。介绍最新科技研究的复杂说明文,科幻故事、短篇小说创作,读后感、文学评论,辩证周密的议论文,每周一文,依序而作。因为不断切磋、反复训练,学生掌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思路,懂得了如何修改和润色,写作速度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。高二第一学期末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时,该班参赛的两名同学,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。
我从自己的教学和教改实践中感到,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能力训练,按一定规划立体进行,是完全行得通、办得到的。如果我们对本年段、本学期、本单元、本课文、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,都有宏观规划,对能力训练的具体操作和目标水准心中有数,那么语文教学势必会出现一种新局面。以往谈语文教改,微观方面注意的多,宏观上改进不大。只有宏观微观一起改,才能换来语文教学的春天。
(作者单位:清华大学附中)